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要闻 >> 详情
苏联最耻辱的一战:50个师全军覆没,基辅会战到底有多惨烈? 天天观焦点
来源: 文史风云      时间:2023-06-12 21:33:25

1941年6月22日凌晨三点,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,苏德战争爆发。

这让全世界感到震惊。人们认为,以苏联的军事实力,德国应该占不到什么便宜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但一场战役,却让人们心中的这个想法动摇了,苏联难道要败于德国手中?

大战在即

这场险些改变全世界命运的战役,在历史上被称为基辅会战。

在这场战争之中,苏联损失惨重,而纳粹德国则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。他们以50万人的兵力,包围了苏联的85万大军,苏联没能从这个包围圈中逃生,50个师全军覆没。

这一直被全世界称之为苏联最耻辱的一战。

在人数如此悬殊的情况下,竟然是人数较少的一方,对人数较多的一方进行了围歼,这在人类军事史上,几乎是从未出现过的案例。

那么,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,导致苏联打了败仗呢?

由于苏德战争对双方而言,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重要性,所以这一次,苏联和德国都压上了极大的本钱。

德国方面,他们从欧洲腾出手来,出动了119万人和1435辆坦克,目标是苏联的首都莫斯科。

而苏联这边也不甘示弱,他们拿出了15个集团军,合计95个步兵师、13个坦克旅和62个炮兵团,125万人和1045辆坦克。

从双方投入就能看出,这必将是一场恶战。

但当时,苏联内部却对这场战争存在很多分歧。

首先,对于德国的军事目标,人们有诸多的猜测,很多人不相信德国人敢直接打到莫斯科。

而另一部分人虽然清楚莫斯科是德军的目标,但却不能确定德军会从哪个方面进攻。

苏联的兵力虽然不少,可是,一旦战略部署的重点出了问题,就会给德国人趁虚而入的机会,而偏偏就是在这一点上,苏联犯了致命的错误。

斯大林判断,德军将沿斯摩棱斯克-维亚济马公路从正面冲向莫斯科。

事实证明,这个想法大错特错。

因为,德军在此时向苏联军队展开了钳形攻势,斯大林却把全部的军队放在了正面,结果导致苏联的防守极其薄弱。

所以,战斗刚刚打响,苏联就落于下风。

虽然防线一时半会儿没有被攻破,但德军已经抓住了苏联的痛点。

而且,德国方面还发现,除去兵力部署不当之外,苏联方面的通讯设备也极其落后,前线和后方竟然不能够做到及时联系沟通,斯大林的指令想要传达到前方千难万难。

连犯两个致命错误,苏联的失败似乎近在眼前。

德军则一鼓作气,连续攻下苏联的多个重要防线。

危难当头

1941年9月30日,德军方面的古德里安带领大军在苏联防线处,冲开了一个约30公里深的口子。

这对苏联来说已经极其致命了,但令人惊愕的是,斯大林居然没有收到这个危险的消息。

因为,苏联的叶廖缅科对斯大林汇报情况的时候,由于对德军的战斗力预估不足,同时自己也不想承担责任,所以弱化了德军的战斗成果。

他欺骗斯大林,说对手只是攻下了几个不太重要的据点。

听到下属如此汇报,斯大林也把心放进了肚子里,以为这场战争不过小打小闹。

然而,更大的危险已经来临。

地面作战的同时,德军开始出动飞机轰炸,他们抓住了苏联军队通讯系统不足这个弱点,使用轰炸进一步切断苏联三个方面军之间的联系。

等到10月1日,苏联的通信信号几乎完全被德军斩断。

前方已经天下大乱,但叶廖缅科依旧认为,德军这次应该没有出动大军。

直到手下告诉他,德军已经在前线撕开了100多公里的口子,他这才反应过来,和他作战的,不是德军之中的无名之辈,而是整整三个德国王牌装甲军。

而且,防御线上被德军撕开的口子不止一个,在两侧,苏军的状况更加惨烈,他们几乎还没有反应过来,就遭到了德军的进攻。

而更讽刺的是,正面和两侧对于战局的判断完全相反,叶廖缅科把正面的德军人数估计的太少,而两侧的苏军主帅,则又把进攻的德军人数看的太多。

他们向上级汇报的时候,心惊胆战的说,攻击他们的很有可能是德军的八个步兵师,还有两个装甲师。

而多年之后,人们复盘这场战役才发现,德军往两侧派去的只是三个步兵师而已,所谓装甲兵,更是完全没有出现。

而当时,这种来自一线的错误汇报,进一步加深了苏军的错误部署。

等苏军反应过来,开始对德军发起反击的时候,一切都已经太晚,哪怕将所有的预备队投入进去,也无济于事。

在失败之后,苏军将领们互相推卸责任,苏联政府面对这一切,则认为并非苏联的部署失误,只是因为德军的空袭太过突然。

在事关生死存亡的时刻,苏联方面一次又一次的犯下致命错误。

而此时,德军开始急速的奔袭,他们的坦克部队很快进了城。

苏联方面不得不再次调派人手,与德军对战。

但不得不说,这一时期,苏联军队的调动工作一团乱麻,以至于两个兵团走在支援的路上,竟然因为燃油消耗过大,又得不到后方补给,而不得不停下支援的脚步。

相比于前线的混乱,莫斯科此刻就显得有点过分冷静了。

他们冷静的原因在于,直到10月5日,他们才终于知道了前线的真实情况。

哪怕是久经风浪的斯大林,面对这种结果,也不免捶胸顿足。

亡羊补牢

斯大林立刻下了命令,调集大量的军队重新部署,重构防线。因为这时候,斯大林要担心的可不是遥远的前线,莫斯科都已经岌岌可危了。

只是,苏联的决定永远晚一步,德军在攻入苏联的第八天,彻底突破了苏联的防线。

同时,他们的包围圈也渐渐形成,无数重要的边境城市惨遭德军占领,而这一切导致苏联军队军心大乱,不少士兵出现了溃逃的状况,最高统帅也无力遏制。

斯大林调集的50个师,此时成了德军的囊中之物,他们处在德军精心编织的陷阱之中,没有办法及时与莫斯科联络。同时,部队彼此之间也完全不通消息,整个作战状态极其混乱。

显然,这个包围圈能够形成,一方面,德军的确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来实施计划,而另一方面,则是由于苏联方面没有对这场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,白白的把士兵的人头送给了敌人。

当然,在包围圈内的苏军并没有完全放弃,因为,他们依旧占有人数优势,他们意图对德军实施反包围。

可这不过是困兽之斗,他们已经失去了主动权,甚至不少统帅也纷纷选择逃命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士兵更是没了主心骨,逃命成为了比打仗更加重要的事情。

而面对这群溃逃的苏联士兵,德军开始无情的打扫战场。苏联军队虽然占有人数优势,可当时,他们没有武器供给,有些部队已经陷入了断粮断水的危险之中。

他们虽然是士兵,可他们的实力,面对全副武装的德军,又如此的弱小。所以,到了十月底,包围圈内的苏联军队主力已经被消耗殆尽,仅有小部分人拼死逃出生天。

这一战让苏联遭受了巨大的打击,唯一还能感到庆幸的是,德军歼灭了包围圈内的苏联军队之后,赶上了俄罗斯漫长的秋日雨季。

道路泥泞,德军没有办法急速向前,只能放弃他们用惯了的闪电战招数,准备集中力量,再来攻打莫斯科。

这场发生在基辅地区的会战,被载入了史册,只不过,如今人们却很少提起。

因为,对苏联来说,这一战实在太过屈辱。所以,在战后无数的历史资料之中,苏联有意的淡化了这段历史。

二战之中,苏联是毫无疑问的英雄,是苏联造就了二战的转折点,所以,基辅会战的惨烈,很快被后续的那些胜仗所掩盖。

对斯大林来说,幸亏雨季到来,否则,他大概真的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
他更明白的是,德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,所以,这一次他得认真的制定反击计划。

从后期的资料来看,苏联损失的人数是相当惊人的,幸亏苏联还有大量的储备军事力量。

另外,危急关头,苏联政府终于清醒过来,开始利用自己强大的号召能力,让更多的苏联青年投入战斗,总算是凑足了能够和德军决战的兵力。

从10月到11月,这是苏联最后的喘息之机,斯大林在这段时间内火速组建起了十个新的集团军,重点部队被放在了莫斯科以西的防御线上。

这一次,苏联人拿出了和德国人决一死战的决心,他们的战略部署也更加的冷静。

对于德国人来说,当他们看到苏联还能拿出数量如此庞大军队时,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。

他们本以为基辅会战就是一切的终结,却没想到只是个开始。

受到震惊的德国人,给苏联军队起了个“海德拉”的绰号。海德拉是希腊神话之中斩杀不尽的九头蛇,砍掉一个头,还会有新的头出现,德国人以此来自嘲他们永远都杀不完苏联军队。

因缘巧合

而更巧妙的地方在于,希特勒随即发现,自己也掉入了自己的陷阱之中。

他的确消灭了苏联人的精锐,但是,他也恰恰因为这一场看似漂亮的歼灭战,错过了攻击莫斯科的最佳时间。

而苏联人则以惨重的代价,换来了保卫莫斯科的胜利成果。

希特勒最初的目标便是兵锋直指莫斯科,但是,苏联的大军延缓了德国人的脚步。

为了给苏联迎头痛击,希特勒选择埋下陷阱,将基辅当做了一次决战的舞台。

然而,这恰好保证了莫斯科没有被第一时间攻击。

尽管精锐被歼灭之后,莫斯科的处境看起来相当危险,但首先,希特勒没有预料到苏联人还有军队,其次,莫斯科的冬天对德国人来说是场灾难。

在原定的计划中,德国人应当在冬天之前拿下莫斯科。

但是,一场消耗战,却把战争的时间硬生生拖到了对德国最不利的冬天。

德国人对冬季作战是完全没有准备的,何况,远道而来的德国人,并不适应苏联苦寒的气候。这一刻,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苏联。

因此,后世无数人评价,基辅会战对希特勒来说,是一场战术上的胜利,却是战略上的大失败。

希特勒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,但随后爆发的莫斯科保卫战,则给了他当头一盆冷水。

希特勒没有战胜苏联,反而,苏联成为了希特勒的坟场。

所以,某种程度上,这一次基辅会战,也成为了历史上一场结果最令人想不到的战争。

无论是苏军被消灭几十万人这个直接的结果,还是后来纳粹德国因此而失败这个间接的结果,都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内容。

当然,也有军事专家认为,苏德战争的结果一开始就是注定的。

苏联有着极其广大的战略纵深,没有了基辅,还会有莫斯科,就算没有莫斯科,还有远东地区,他们总归有机会将德军拖入持久战。而一旦进入持久战,德军就没有胜利的可能。

更不用说,希特勒在战争后期愈发偏执,根本不听将军们的建议,一系列残暴的纳粹作风,也让他失去民心。这样一个人所领导的政府除了走向失败,没有第二种选择。

如果没有基辅会战,可能历史会发生偏转,幸而,历史没有如果。

在二战之中,基辅会战的知名度并没有那么高,但这却是一场很值得研究的战争。

某种程度上来说,基辅会战,是历史齿轮上重要的一环。

参考资料:

帝林《史上最大围歼战:基辅战役》

世界历史《基辅会战》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