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要闻 >> 详情
故乡春戏_世界焦点
来源: 中国劳动保障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25 14:33:12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从前,在笔者的故乡,每年春天都会唱春戏。

春戏往往先从一些集镇上唱起,集镇上逢庙会,为了招徕商客、提升人气,就请来戏团唱三五天的大戏。请戏团,家乡人不叫“请戏”,而是称之为“写戏”。“写”来的大多是河南的一些戏团,有时也有安徽当地的一些戏团,表演的有泗州戏、二夹弦等。集镇上唱罢,周边的一些村队便会接着唱。

戏台通常搭在村外的打麦场上,有一人多高。戏一天有两场,白天的上午开唱,称为白场,晚上的称为夜场。看戏的人有骑自行车的,有拉架子车的,有步行的,还有提着小板凳、扛着大条凳的,从四面八方向戏台口涌去。戏台上锣鼓一响,路上的戏迷们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,那些在家里没忙完家务的,心里像猫抓似的,三下两下收拾收拾,也都匆匆往戏台口赶去。

开戏了!戏台上,演员们随着二胡和锣鼓的伴奏“咿咿呀呀”地唱起来。台下观众黑压压一片,前面的坐着,中间的站着,后面的光能听到声音、看不到戏台上的表演,索性就站在板凳或架子车上,有的则爬到场边的麦秸垛上,还有的甚至爬到树上。人们一边听,一边品评着哪个演员的唱腔好、哪个演员的扮相好、哪个武生的武把子耍得好……

小孩子最会凑热闹,在戏台边上趴满一圈。依偎在大人怀里的小孩子,不管能否听得懂,大人叫,就跟着叫,大人笑,也跟着笑。有的小孩子在大人怀里老实待一会儿,就“哼哼唧唧”起来,大人心知其意,到戏台外围找小贩称一把花生或者买两个花米团,就安抚好了。

夜场比白场人多,也更热闹。商贩们在人群外围支开小摊,挂一盏马灯,有卖大碗茶的,有卖炒花生的,有卖花米团的,有卖油酥麻花的,也有卖针头线脑的……

那时候,春戏唱得多的,当数包公戏。听《秦香莲》,人们对忘恩负义的陈世美气愤难平,对秦香莲同情叹息,为包公刚正不阿铡杀陈世美拍手称快;听《铡包勉》,人们对包公清正廉明、不徇情枉法的品行赞不绝口,对包公为嫂娘赔情而唏嘘感叹;听《狸猫换太子》让人揪心,人们对刘娘娘和郭槐狸猫换太子的作为义愤填膺,为李娘娘和幼主的命运提心吊胆,及至包公出场,路遇李娘娘拦路鸣冤,包公受状查明沉冤,最后迎李娘娘回宫,斩郭槐,贬刘娘娘,方才放松绷紧的神经。

除了包公戏,《穆桂英挂帅》《对花枪》《卷席筒》《王宝钏住寒窑》等也都是人们喜爱的曲目,虽然耳熟能详,依然百听不厌。人们津津乐道的,还有《墙头记》。《墙头记》讲的是大乖、二乖兄弟二人按月轮流赡养年迈老爹的故事:一次,适逢大乖在小月侍奉老爹,当大乖把老爹送到二乖家时,二乖两口子认为大乖得了便宜,不肯接纳。于是,大乖就让老爹骑在二乖家的院墙上,对老爹说:“要掉你就掉到墙里去,可别掉到墙外来。”听到此处,人们先是笑得前仰后合,接着骂声不断,还联系现实,数说着前村后店的“大乖二乖”,末了还要逗逗身边的孩子:“长大了,你是要做大乖,还是要做二乖?”孩子细声细气地回答:“他俩,我谁都不做!”周围响起一片赞许的笑声。

故乡的人们就是这样,戏里看角色,褒贬善恶美丑;戏外品人生,评议现实里的是非长短。春天听几场戏,心田里就仿佛有春风吹过、有春雨滋润,默默播下希望的种子,静待春暖花开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